【力克精密 | 头条】互联网竟是阻碍制造业发展的“真凶”?
8月25日,2017中国两化融合大会开幕。会上,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发表演讲,提出中国制造要走向中国创造,需要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。而在大会闭幕的8月26日,一位在智能制造领域颇有话语权的媒体人撰文质疑工业化+互联网化的模式,并提出“工业的死敌是互联网化/警惕制造业BAT化”的观点。
该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下三大论点:
一、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各个产业中并无实际价值与意义;
二、BAT将触手伸向制造业,会再次导致制造业实体向虚,捣毁中国制造业生态,破坏其健康发展的途径(即制造业BAT化);
三、 互联网公司为了做所谓的工业云平台,挖走了原本应该由制造业企业用来构建工业信息系统的软件人才,抽空“中国制造”升级改造所需的新鲜血液。
北京大学深圳市云计算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雷凯曾表示,互联网就像高速公路或者铁路一样,属于“基础设施”,其他的应用是在这条“路”修建完成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的,“互联网应该像空气一样免费,而且人人都有权利享有。”因此,有些人想把单纯的互联网技术上升到某种“武器”或是策略的高度,显然有些“阴谋论”的味道。
互联网作为基础性的底层技术,为其他产业起到提供平台,促进资源集聚,助推产品,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居多,尽管各产业的产品价值并不是由互联网公司直接形成的,但是其在平台提供、推广渠道开拓、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方面的价值仍值得肯定。
虽然“互联网+制造业”是个热门话题,格力、小米近两年的成绩也实实在在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作用,但两者依旧存在本质上的区别:互联网企业轻资产,而制造业需要实实在在的产品,并且有自己的发展规律。妄图把互联网的游戏规则直接“复制粘贴”到制造业,使其“BAT化”,结果只会一败涂地。
而且,BAT并没有能力直接干涉制造业信息化的进程,这些在互联网上能够“呼风唤雨”的大鳄,已被早早贴上相应的行业标签,即使真有进入制造业的想法,也更容易被外界质疑。
此外,对接制造业的SaaS级服务对毫无制造业基础的互联网企业而言,难度非常之大,特别是还要使该服务完全适应实体企业需求。这一点,从腾讯需要与树根互联合作建设“根云”,就能看出端倪。
所以,互联网企业会如此轻举妄动吗?
当下,BAT俨然成为业界不可逾越的“高山”,许多初创团队往往嘴上说自己将成为“下一个BAT”,但内心却梦想着有朝一日能被其招致麾下。而对BAT的向往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那里确实具备更优厚的待遇,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更充足的自我提升空间,得以吸引人才。
优秀人才和项目集聚到BAT,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。相较于一个初创团队费尽力气拿到的一点融资,BAT则能够尽可能的为研发团队提供相对稳定的办公环境,便于优化产品。试想,没有“鹅厂”,微信是否能变成今天的模样?
平心而论,互联网企业在工业云平台项目建设方面同样面临压力,作为一个企业,不可能无休止的去吸纳软件制作人才。而实际上,互联网企业与SaaS级服务提供商在人才招揽方面并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,互联网企业说到底还是进行IaaS级与部分PaaS级产品的研发设计与维护工作。
综上所述,说互联网公司为了做所谓的工业云平台,而挖走了原本应该由制造业企业用来构建工业信息系统的软件人才,抽空“中国制造”升级改造所需的新鲜血液,实属“欲加之罪”。
工业互联网作为目前中国智能制造大方向之一,且已有政府红头文件进行支持,在这种时候提出质疑,并且还借机脚踩BAT,让人难免会怀疑某些人的居心。未来,还会有诸如“区块链”这样的技术融合到制造业中,使之得以更加安全高效的生产,但技术终究只是技术,始终不会改变制造业本来的面貌,毕竟离开生产,制造业什么也不是。
智能制造模式中,信息化建设与自动化建设形同两条相互平行的轨道,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需要两条钢轨齐头并进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智能制造改造的过程中,实体企业尤其需要谨防偏离轨道,需知最终决定实体企业优劣的仍是产品自身品质,工业互联网至多是更新实体企业的血液,而生产制造本身才是实体企业的肌肉。所以智能制造效果如何,最终评价标准并不是看企业采用了多么天花乱坠的途径去达成,而是成本降低幅度、生产运营效率上升幅度、研制周期下降幅度、节能降耗幅度等落到实处的评价标准。
想了解更多?
那就赶紧来关注力克精密
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